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
> 红会动态 > 各地动态 > 南京
视力保护色:
小善大爱,博爱精神凝聚江宁温暖力量

日期:2018-07-05 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    在南京市江宁区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,却每年定期或不定期挽起衣袖,为期盼着输血救命的家庭送去最珍贵的礼物;在江宁区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自愿将遗体献给医学事业,为他人点亮生命的希望;在江宁区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捐资助学、扶危济困,践行“小善”……随着“世界红十字日”和“世界献血者日”宣传活动的落幕,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再一次在江宁大地上涌动,融入每一个江宁人的血液里,厚植着城市精神。笔者从区红十字会获悉,今年以来,全区4561人献血120多万毫升,38名志愿者成功加入中华骨髓库,新增38名志友,有2人成功捐献,共挽救3个生命,并使2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。

热血流进奉献社会的春天里

    5月5日,大雨倾盆,但江宁区大市口广场上却人潮涌动,以“人道—为了你的微笑”为主题的纪念“5•8”世界红十字日无偿献血公益活动举行,市民们纷纷冒雨前来,主动挽起衣袖,献出爱心和热血。短短半天,258人参与无偿献血,献血量达58900毫升,3人成功参与造血干细胞入库。

    “当针扎下去的那会儿疼,可每当想到无偿献血能救活一条生命时,你还会在意那一刹那的疼痛吗?”连续15年无偿献血,拥有20多本献血证,累计无偿献血量约达10000毫升,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获得者——横溪街道80后小伙易仁义是献血队伍里的一名“老兵”,从19岁时不经意路过献血车的临时起意,到现在,他已经将“一时冲动”融入生活,成为习惯和责任,从每年献全血两次,到现在每年献十几次血小板。在我区,像易仁义一样十几年如一日,坚持献血的人还有很多,他们将热血流进奉献社会的春天里。

“志友”用生命创造新奇迹

    今年5月,横溪街道陶吴社区82岁的彭永发因为中风不幸离世,在南京医科大学江宁校区遗体告别厅内,他的亲友送他走完了最后一程。然而这并不是彭老生命的终结,他将成为“大体老师”,在医科大学的课堂上发出最后的光亮。在我区,捐献遗体志愿者有560多人,他们统一被称为“志友”,而像彭永发这样,成功捐献遗体的目前有70多人。

    “与其让身体被一把火烧成灰烬,不如捐给医学界,为后人做点贡献。”今年64岁的陈德海是该区志友大组长,十几年前,他就给自己安排好了最终归宿,将自己献给医学研究事业。不仅如此,他还义务宣传遗体捐献事业,在他的带动下,父亲、妹妹、妹夫也都相继成了“志友”。

爱心汇聚,点亮希望的灯塔

    今年1月,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一名学生不幸患上了“髓母细胞瘤”,区红十字会除送去1万元救济金外,还组织学校师生为其捐款5.6万元;2月份,区红十字会又救助了江宁街道西宁社区一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,为其筹集8.08万元……截至5月底,区红十字会共为困难群体发放救助款206万元,救济1200余人次。全区共有35所学校开展“博爱校园行”活动,募集善款21.6万元,为全区11名困难家庭的学生发放救助金27293元。

    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激活了每一个江宁人爱的细胞,他们纷纷自发行动起来,用自己的热心、爱心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,滋养着江宁的城市精神。6月14日至18日,由我区企业家、爱心人士组建的爱心团队不远千里来到四川德阳中江县,开启他们的“爱心中国行”。永安镇中心小学隆胜分校是他们的第一站,队员们向学校捐赠了总价值20万元的资金和物资,为学生每人购买了一套校服、书包、水杯,为住校学生购置了崭新的床上用品,并设立了“翱翔润物奖学金”。“爱心中国行”是2011年由我区合伙人青年创业联盟发起的一项“爱心公益”活动,今年已是他们开展活动的第八个年头,每年都为苏北、甘肃陇西等贫困地区学校进行支教和捐资助学,目前,已为偏远山区小朋友建成了多间“牵手书屋”。

【返回顶部】 【打印本稿】 【关闭本页】
分享到: 搜狐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豆瓣网 人人网 百度贴吧 MSN 网易微博 飞信
 
最新信息
各地用稿排行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